章博士长期研究希腊哲学和早期基督教思想史,出版作品有《基督教的柏拉图主义》、《救赎:一种记忆的降临》、《希腊哲学的 BEING 和早期基督教的上帝观》、《希腊哲学史》等,并主编“两希文明哲学经典译丛”等多个译丛。这次通过圣山影视网,在圣山研讨会与各位弟兄姊妹朋友分享主题“奥古斯丁三一神学的进路”。

第一部分:主讲

非常高兴有机会跟大家分享奥古斯丁的三位一体神学。

当我们谈奥古斯丁的三位一体神学的时候,我们一定会想到他的一本书——写于401年到420年间的《论三位一体》,这本书的写作时间非常长,将近20年。

我今天谈奥古斯丁的三一神学跟通常的谈法会不一样,我不认为《论三位一体》这本书是奥古斯丁三一神学最重要的部分。我们今天讲系统神学,通常把启示的问题放在第一卷,然后把三一论放在第二卷,接下来把基督论放在下一卷,然后再把恩典论、护理论一卷一卷写下来,仿佛在一卷里把三一论写完了,后面就跟三一论没关系了。系统神学差不多都是这样的。但是这种写法出现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一种纯粹的教义式的写作方式,而这种教义式的写作方式把三一论作为一个条块分割在单一的区域,好像跟基督论、救恩论、护理论、自由意志没什么关系。这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系统神学的一个基本格式,而这种写法在我看来恰恰是有悖于圣经的启示的。为什么呢?因为三一的神学、三一的观念、三一的行动、三一的自我启示,是贯穿于整本圣经的,贯穿于圣经的每一章和每一节里面。因此,如果我们按照这样的方式来做系统神学,系统神学就没有什么信仰的真切性,而只是一个知识和教条而已。这就是我要讲的,奥古斯丁讲三一论其实不是按照这个方式。当谈论奥古斯丁《论三位一体》这本书时,我们要注意到他不只是在谈论三位一体,他同时在谈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人类学问题,就是人论问题。谈论人论问题一定会谈论到其他的主题,比如幸福、平等性、末世论。

同样的,当读奥古斯丁其他作品的时候,我们会注意到他的三一论是无处不在的。以《忏悔录》为例。我们通常认为《忏悔录》讲的是奥古斯丁的生平。《忏悔录》的前九卷讲的是奥古斯丁33岁前的经历,第十卷到十三卷,通常认为他是在讲创世记的第一章到第二章最前面部分。所以我们通常把《忏悔录》看成是,一部分是解经,一部分是他的生平经历。但这样读存在着很多问题。因为奥古斯丁的《忏悔录》里面有无处不在的三一论,其中第六卷讲到奥古斯丁读保罗的书信,当他读到中保耶稣基督时,他认为中保耶稣基督解决了摩尼教中的很多问题。第四卷也提到耶稣基督作为中保的观念。如果再看第十一卷,你会看到他会从时间的角度去讲三一的问题。那么,《忏悔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忏悔录》第十卷讲的是圣父,第十一和十二卷讲的是圣子,第十三卷讲的是圣灵,在我看来《忏悔录》更加能表现三一神学的特征。同样,读《创世记注疏》也是如此,你会看到奥古斯丁在第一章开始就在讲三一,他透过两个维度来讲三一的问题,第一个是从护理的角度,第二个是从圣子作为万物根源者的角度,特别是在解释物从其类的时候去解释圣子基督的无处不在。因此奥古斯丁的三一论是做神学最重要的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

一、奥古斯丁三一神学的灵性进路

我们今天很需要重新来讨论神学的问题,重新来讨论如何去写系统神学、如何去思考神学的问题。奥古斯丁的三一神学其实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在《论三位一体》这本书里无处不在的。我再举个例子,比如奥古斯丁的诗篇英文翻译一共155卷,译成中文将近40万字,奥古斯丁解诗篇用200万字。奥古斯丁在解诗篇的时候在解什么呢?奥古斯丁在解基督论。他讲诗篇第一篇义人如树栽在溪水旁的时候,他就一直从上帝的义的角度来讲基督论。所以奥古斯丁的神学绝对不是像我们今天这样的条块分割,这一点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发就是,我们要从条块分割的神学观念里面走出来,那样的话神学就会跟生命的信仰相关,而不是跟知识的道理相关,神学就处处都是灵性的经验。因此我们要注意,很多人都会担心讨论三一会不会用我们人的过多的思想、过度的理性来规范奥秘的上帝。奥古斯丁从来不认为是这样,他是从数学的角度来讨论三一的问题,他称上帝为无尺度的尺度,无数目的数目,无重量的重量,无重量的重量指的是圣灵。因此讨论三一论,就会非常特别,因为它每时每刻都在启发你,奥古斯丁对圣经的烂熟于胸,使得他能够在所有的地方都读出三一论,上帝的临在性是真实的跟他临在,并不是观念里面的临在。我们今天念的神学基本上就是观念性的临在,而并不是那种时时刻刻的、无处不在的临在。如果用奥古斯丁的方式,你就无时无刻不沐浴在上帝的眷顾之中。这就是我们一开始讲奥古斯丁的三一论的进路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讲的,这个进路就是对圣经的默想。

奥古斯丁的三一论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系统神学意义上的三一论,不是一个教义性意义上的三一论,不是一个区域知识的三一论。现在的神学变得跟哲学差不多,分门类别,哲学里面有什么科技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系统神学也被分成各个门类,彼此之间不相关系,这对神学完全是一个错误的理解,更加是对三一神学的错误理解。这是第一个我要讲的。

二、奥古斯丁三一神学的圣经进路

第二个我需要向大家介绍一下,无论如何我们还是主要从《论三位一体》这本书讲进去。我想很多朋友也非常希望了解《论三位一体》是一本怎么样的书。《论三位一体》这本书的主题当然是三一神学。

《论三位一体》这本书一共有15卷,基本上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卷到第七卷。第一卷到第七卷又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其中第一卷到第四卷是一个部分,第五卷到第七卷是一个部分。第一卷到第四卷是一个部分,这部分在讨论什么呢?这部分是用尼西亚信经来讲圣经里面的三一信仰的经文。在解经的时候奥古斯丁碰到了一个难处,这个难处是什么?就是圣子似乎比圣父要低。这些经文在新约圣经里面很多,比如说哥林多前书15章24节。哥林多前书15章24节说:“他将国交于父上帝”,即圣子将国交在父上帝的手中。经文似乎是说父的权柄要胜过子的权柄,圣父的权柄要大过圣子的权柄。再比如说约翰福音14章28节,“父是比我大的”,这个看起来似乎也是说圣父在权柄上要比圣子大。其他的经文里面也有,比如说哥林多前书2章11节说:“除了上帝的灵,没有人知道上帝的事”,那是不是意味着说圣子不知道上帝的事?这个似乎也是强调圣子比圣父小,甚至比圣灵小。

读经的时候就会碰到这样的难题,怎么去解释?所以奥古斯丁前面部分就分出了两种言说方式:第一种言说方式就是照着上帝的形象说;第二种言说方式是照着奴仆的形象说。他说,圣经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经文?是因为当圣子这样说话的时候,他是取了奴仆的形象,所以是照着奴仆的形象说的,我把国交与父上帝,父比我大,是照着奴仆的形象说的。但是,圣经里面有另外一种说法,叫做照着上帝的形象说。当照着上帝的形象说的时候是怎样的呢?在圣经里面经常有这样的说法,比如说“我与父原为一”,奥古斯丁说这就是照着上帝的形象说的。

所以圣经里面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叫做照着奴仆的形象说,虚己、取了人的形象,另外一种就是照着上帝的形象,他会用同等性解释。奥古斯丁《论三位一体》的第一卷到第四卷,他要努力地去解释经文里面看起来矛盾的东西,这个解释非常成功。这个解释并不完全到这为止,后面有更深的神学内涵,我们先放下来。那么这就是第一卷到第四卷所涉及的一个问题,这只是最浅表的一个问题,奥古斯丁找到了一把钥匙。

在第一大部分里面还有第二个小部分,就是第五卷到第七卷。第五卷到第七卷里面有一个非常复杂的东西,这个部分就很哲学。奥古斯丁使用希腊哲学的观念,他主要解释三个观念:第一个是实体,第二个是位格,第三个是关系。实体、关系、位格,这个地方非常复杂。这个部分的处理是奥古斯丁神学里面非常核心的一个处理,以至于很多人误解奥古斯丁,包括天主教的神学家卡尔·拉纳,以及我以前的老师许志伟教授,他们都批评奥古斯丁。其实这些学者没有深入地去理解他,认为奥古斯丁其实是一个强实体、弱位格的思想家,以至于位格本身不具有最终的实践性,他们比较倾向于这么一个看法,仿佛奥古斯丁是一个强调实体论的上帝,而不是强调位格论的上帝,而认为东方教父强调位格论的上帝,而不是强调实体论的上帝。这是对奥古斯丁的一个误解。

《论三位一体》的第一卷到第七卷,奥古斯丁提出了两种说法的区别,就是照着上帝的形象说和照着奴仆的形象说的区别。这个区别对于解释圣经,尤其是新约里面福音书的部分,两个似乎冲突的部分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个关键。

第二个部分,是奥古斯丁《论三位一体》里面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是从第九卷到第十五卷,这里主要是发展出了许多的三一论的类比,包括我们比较熟悉的“心灵、知道、理解”,“心灵、知道、爱”。然后他又发展出其他的很多类比。奥古斯丁使用一分为三的方法,他认为任何一个事物都有一分为三的,这是很典型的一种奥古斯丁的三一论的进路。任何事物身上都有三一论的特征,哪怕是一个无机物,都有三一的特征。无机物怎么有三一的特征呢?无机物里面有三样东西:数目、重量、尺度,任何一个无机物都是一个立体的东西,立体的东西一定包含三维的数目、尺度、重量。

第二个我们要注意的是在第九卷到第十五卷里面,又分出了几个部分,所以《论三位一体》这本书是非常复杂的一本书。它分出了哪几部分?第一个奥古斯丁说论三位一体神学里面又可以分为两个说法,第一个就是按照上帝的形象的类比,第二个是按照三一的类比。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个地方。奥古斯丁认为,按照上帝的类比和按照三一的类比是不同的,上帝的类比要高于三一的类比。上帝形象的类比主要是什么东西的类比呢?就是我们心灵部分的类比。人的灵魂是上帝的形象,所以人的灵魂里面的类比,比如说“心灵、知道、爱”,是在我们灵魂里面的,这就是上帝形象的类比。但是我们在数目、尺度、重量里面看到的类比,不是上帝形象的类比,而是三一关系的类比。所以要注意上帝形象的类比和三一关系的类比之间的差别,这个是奥古斯丁后面非常着重的一点。

然后再到后面他讨论了基督论,讨论了圣灵论,讨论了救恩论,讨论了幸福,讨论了末世观,永久和平,他讨论了很多这样的观念。

第九卷到第十五卷他重点讨论的什么呢?讨论灵魂。第一卷到第七卷是在讨论圣经经文,讨论圣经经文里面的上帝。然后第九卷到第十五卷他在讨论灵魂问题,就是人类学问题,因为这个全部都是人的灵魂里面的观念,这个跟奥古斯丁对于神学的理解就很相关了。

奥古斯丁认为神学是什么或者哲学是什么?神学或者哲学就有两个研究对象,第一个研究对象是上帝,第二个研究对象是灵魂。所以奥古斯丁把上帝和灵魂这两个主题放在《论三位一体》这本书里面了,前面通过圣经来讨论上帝,后面透过灵魂以及身体上的、灵魂里的上帝形象、身体上的三一形象来展示上帝。所以你可以看到,他对上帝的讨论非常特别,是分成这两个部分去讨论。

最后我们一定要提第八卷,我们讲了第一卷到第七卷,然后后面讲第九卷到第十五卷,中间第八卷在讨论什么?按照埃德蒙·希尔的说法,这是天主教的一个非常厉害的学问家,是个天主教的修士,有非常好的学问。他就讲到第八卷,就像我们进门的时候有两个门柱,两门柱上面有一个拱石,那些古典建筑有一个拱石,弧形的拱石通常把两个门柱给连接在一块。第八卷就是一个拱石,把第一到第七卷和第九到第十五卷连接这一块。那么第八卷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可以充当拱石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第八卷讨论爱的三一,就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奥古斯丁认为圣父相当于爱者,圣子相当于被爱者,圣灵相当于爱、爱本身。这个拱石强调上帝是爱的三一,这样就把第一卷到第七卷的第一部分和第九卷到第十五卷的第二部分连接在一块。

这里就又产生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它怎么可以把它们连接在一块?这两个部分很不一样。第一部分在讨论圣经里的上帝观念,第二部分在讨论灵魂里的上帝观念和身体里的三一形象。那么中间的第八卷怎么就把两者联系在一块?这就让我们去思考奥古斯丁三一神学的深邃的地方,就是说他有远远超出我们认知的部分。这就是我们一开始讲的,当你从系统神学的角度去讲三一神学的时候,是很难看见上帝的爱的;当你从教义性的角度去讲三一神学的时候,是很难体会到上帝的奥秘的;当你把三一神学作为条块来讲的时候,是很难体会整个人的全部是在上帝里面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读圣经或在生活里面,经常会有生命的枯竭,就是读不出、感受不到、进入不了上帝给的语言,因为我们进入不了上帝里面。所以三一神学的进路其实就是圣经的进路。

圣经的进路是什么呢?在奥古斯丁看来,圣经的每一行文字都跟三一神学相关,所以并不是说有的圣经文字叫做道德劝慰,有的圣经文字叫做祭祀仪式,有的圣经文字叫做预言性的、预知性的一些东西,有些文字是对于以色列人讲的,有些文字是对我们讲的,有些文字是对法利赛人讲的。我们今天也是这样的,对于文字的奥秘性缺乏一个敏感性。文字的奥秘性就是上帝的秘密性。

因此当奥古斯丁解经的时候,他对于圣经的了解,跟我们对圣经的了解是很不同的。奥古斯丁在面对圣经的时候,他强调圣经是上帝把自己启示出来。要注意,圣经最重要的地方不是在告诉我们“你是什么”,圣经最重要的地方在于告诉我们“上帝是什么”,圣经全部都是关于上帝的启示,都是指向上帝的启示。而我们今天恐怕不这么看。当我们说圣经是上帝启示出来的,大家通常会怎么理解呢?我们通常可能这样理解,圣经是上帝启示出来的,首先,上帝把话给了圣经的作者,或者上帝把一个主题、一个观念、一个教导给了圣经的作者,然后圣经的作者在感动之下把它写下来,然后我们觉得这里就有跟我们的关系。其实跟我们最重要的关系就是圣经是关于上帝自身的。如果我们能够不仅仅在道理上知道圣经是关于上帝自身的,而且我们能够进入到圣经里面,每一行字都是关于上帝自身的,那么当我们读圣经的时候,我们就进入到上帝里面去。

当然我们有时候会说圣经真理是预表基督,但是要注意,这个预表当然是跟我们相关的。当你说他是预表基督,但那不跟你相关的时候,你仍然不在上帝里面。所以,圣经就是上帝把自身启示出来。祂把自身启示为父,祂把自身启示为子,祂把自身启示为灵。所以圣经的所有文字都是祂把自己启示在里面,然后人被放在上帝对祂自身的启示中。当上帝把自己启示为父的时候,祂把人放在祂将自身启示为父的里面,当上帝把人放在祂把自身启示为父的里面的时候,就是说救恩历史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上帝的历史。

要注意,当上帝把自己启示为父的时候,这个启示就成了一个历史的线路,启示成为历史,人是生活在历史里面的。所以当启示成为历史的时候,人就在上帝的历史里面了。我们通常认为我们自己不在上帝的历史里面,我们通常认为我们在上帝的外面,我们经常说自己软弱的时候,自己无感的时候,我们经常觉得不在这个里面,但是人是紧紧地在上帝的历史里面。要注意这里的历史的观念,启示跟历史就紧密地相关在一起了。这个历史,以后巴特说的一句话我是同意的,巴特说“历史不是用来证实的”,我们通常说我们反过来去证明上帝的存在,如果上帝能够证明存在,那也是由我们的理性可以穷尽上帝奥秘的证明,那我们岂不是成了上帝?历史不是用来证明上帝的存在的。要注意,历史是显出上帝的奥秘性。所以历史并不是一个世界加另外一个世界再加另外一个世界,然后是世界的总和的观念;历史是一个关系性的观念。我们在读圣经的时候,通常会看这个历史事件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历史事件,这个历史事件里面的文化背景是什么?我们通常是这么去读圣经的,当然这个是有用的,但是如果把上帝的救恩历史理解成这样的话,其实是把救恩历史理解成外部史,你不是在关系里面。历史是一种关系。历史为什么是一个关系?因为它从启示而来,启示是一个关系,启示是上帝把自身给显明出来,上帝把自身显明为父,显明为子,显明为灵,而祂的显明是跟个人相关的,祂是让人在这个里面,因为祂本来不需要显明为历史。上帝在祂自身之中,自有永有,祂在永恒性里面,祂不需要显明为历史,祂之所以显明为历史是因为我们人。所以上帝的自我启示里面就包含了一个很重要的神学观念,就是为了人的上帝,为了我们的上帝。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经世的观念。什么叫经世?就是安排,上帝的启示就是把自身安排出来,把自身安排在与人相关的活动里面。所以上帝的启示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是历史性,这个历史性不是世界意义上的历史性,而是关系意义上的历史性。

我总结一下,最重要的要点在什么地方呢?最重要的要点是圣经。奥古斯丁从来不认为讲三一神学要借助于人文科学,当然他确实借了,这没有问题,但是他从不认为人文科学会成为他的一个起点,人文科学只是被他用而已,知识只是被他用而已。他的重点在于,自我启示的上帝是一个什么样的观念,或者说当我们理解启示的时候是什么意思?奥古斯丁理解的上帝的启示是指上帝把自身启示给作者。祂把自身启示给作者的时候,就意味着历史——我们就出现了,因为上帝本来不需要这么做,祂这么做是因为我们,为了我们,所以这个历史是为了我们,为了我,所以救恩被安排在上帝的自我启示里面。

这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回到上帝。《论三位一体》这一本书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前半部分第一卷到第七卷在讨论上帝,他讨论的对象就是上帝,后面第九卷到第十五卷,他讨论的对象是灵魂,所以这两个部分是两个对象,当然这两个对象透过第八卷把它们连接在一起。第八卷是在讨论什么?第八卷是在讨论爱,说爱像拱石一样的把两个门柱给连接在一块。

那么由这里我们就知道有一点,奥古斯丁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当奥古斯丁说上帝把自身给启示出来的时候,他其实是在讲上帝就是在爱里面启示,或者说启示本身就是爱的表达,或者说爱就是启示的完整的表达。因为如果不是为了爱,他不需要启示自己,所以启示就是爱,当启示就是爱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救恩历史里面有一种非常特殊的爱,就是上帝之爱,所以凡是在救恩里面的人,都要用上帝的爱去爱。

所以一旦进入到这样的一个神学的思考里面,就会进入到一个你读系统神学永远经验不到的东西。奥古斯丁的《论三位一体》,是非常难读的一本书。但是一定要注意,这个作品里面其实包含着上帝的诗意。诗意从哪来的?从爱来的,没有爱,诗意也是空洞苍白的。所以读奥古斯丁的作品是非常有意思的。

三、奥古斯丁三一神学的教会论进路

我回过头来总结一下。我们今天晚上谈论奥古斯丁的三一神学的进路,我跟各位朋友分享的,第一个,奥古斯丁的三一神学是贯穿于他所有的著作里面的。奥古斯丁并没有写过系统神学,他也不是在系统神学的意义上来写作《论三位一体》。奥古斯丁的神学背后如果说有两个始终连贯性的部分,一个就是他的这种非常独特的横贯于所有作品的三一论,而且还有另外一个就是大公性,就是教会性。

奥古斯丁为什么要写《论三位一体》?奥古斯丁的大多数作品都是有辩论对手的,他一辈子都在跟人辩论,跟摩尼教辩论,跟多纳图派辩论,跟伯拉纠派辩论,跟当时诋毁基督教的罗马知识分子辩论,他一辈子都在辩论。但是《论三位一体》这本书看起来并没有明确的对手,那么他为什么要写这本书?这本很奇怪的书,从写作的动机来讲,其实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奥古斯丁认为教会规定圣经。

你要注意,今天很可怕的一个事情是,释经权已经不在教会手里了,释经权现在已经到其他人手里去了。在座的各位,你们在学术界有释经权吗?你们在学术界有讨论圣经的权利吗?你们在文化界有讨论圣经的权利吗?没有。教会看起来有释经权,教会在哪里有释经权?教会在教堂里面有释经权,教堂里的释经权又是什么样的?又完全可能是宗派性的,可能是政治性的,可能有各种各样的释经的方式。但是奥古斯丁说什么?奥古斯丁写这本《论三位一体》的时候,强调教会创造圣经,创造这个词其实是教会规范圣经解释。教会规范圣经从哪里出发?从三一神学出发,不是从宗教宗派背景出发。为什么从三一神学出发?就是从上帝的自我启示出发,圣经每一行字都是上帝的自我启示,从上帝的自我启示出发,在上帝的自我启示里面有历史的、救恩的、经世的、地方教会的,这个就是上帝的绝对主体性。

正是因为如此,你可以看到奥古斯丁的这本《论三位一体》看起来他也没提教会,奥古斯丁讨论教会的作品主要是跟多纳图派辩论,特别是讲教会的大公性的部分,还有他对约翰福音的诠释,基本上都是在讲教会的合一性。他从哪个角度讲教会的合一性呢?从圣礼去讲。教会的合一性是建立在什么地方?有两样东西,就是圣餐和洗礼。在圣礼里面讲,我们今天圣礼是一个什么东西?对我们很多人圣礼就是个仪式而已,奥古斯丁可不认为圣礼仅仅是仪式。

三一论为什么那么重要?三一论为什么不能够被作为系统神学的某一个部分的某个分支去讨论?我们今天一定要明白,基督徒要有境界,你就得从三一论开始,就得从自我启示的上帝这里开始,就得从每一行圣经都是上帝把祂自身启示出来,把祂自身启示给人,就是这么一个地方开始。由这里进入到与上帝的历史的关系。这个历史是一个关系的概念,它并不是一个历史事件的观念,我们今天看来看去都是历史事件的观念,正因为如此,每个人就有着可甄别之处,但是更加的有合一之处。

所以我虽然没见过这些古代的教父,我相信他们是什么?他们面对圣经的态度,跟我们面对圣经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我们这是作为第一讲,第一讲我希望把一些总体的情况,总体的对《论三位一体》的描述给大家分享一下。

第二部分:互动答疑

提问一:谢谢章老师。章老师讲了一句陈述,我是不是听错了?“人应该是在神的历史中”,这个是您的表达吗?您后面又说,“人应该是在神的历史之外”,那我现在要把它展开说的话,人应该是在神的历史当中,这个是我的看法,跟章老师有点不同,因为上帝是永恒无限者,就是“我是自有永有的”,所以祂是超越历史的。但讲到永恒、无限性时,与历史性就会有一个吊诡性,也叫反合性,英语里面叫做 paradox,最简单而朴素的解释则是“似非而是”,也就是“好像是错的,其实是对的”。这样,永恒上帝的本体、耶稣基督就有更加令人起敬的属性和相应的行动,就是祂从无限的永恒进入了人类有限的历史,以道成肉身的方式成就了拯救人类的历史大恩,成就了拯救人类的救赎大爱,可见福音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这个是我要表达的意思。

章老师:陈亮弟兄,你第一句话我同意,人在上帝的历史里面,没有问题,我完全同意,我原来也是这么讲的。我是说人在上帝的历史里面,人无时无刻不在上帝的历史里面,没有问题。

提问二:我想问一下章老师,最近在国内能看到的就是彼得·布朗写的《希波的奥古斯丁》,章老师对于他所写的这本奥古斯丁传记有什么评价?

章老师:彼得·布朗的那本奥古斯丁传有一个地方很好,就是它的历史资料比较全面准确,它使用大量的书信以及当时的碑文、铭文,对于奥古斯丁经历的历史事件做了相当具体的描述,比很多奥古斯丁的传记比较概念化的要好很多,它提供了很多历史细节,这是第一个,它的优点。第二个,我其实并不大喜欢彼得·布朗的那本书,因为他很难进入奥古斯丁的灵性世界。你看他这部作品了,他基本就是理解不了奥古斯丁,或者说他不想去理解奥古斯丁的精神世界。他理解不了奥古斯丁,有时候还用一些嘲讽的态度,他用一些学者所特有的那种态度去发出一些我觉得我没办法理解的一些评论。所以他是有很好的方面,但只是在历史资料方面。

研究奥古斯丁基本上有三类学者,一类是反奥古斯丁的,他并不想去了解奥古斯丁的想法,也不想进入奥古斯丁的内心,就是去找那些历史,并且因为在价值观上还不跟他相同,他就一定会去对他有一些嘲讽,他用一种特别的修辞学的方式,这个是在学术界里面相当一部分的学者,不仅仅是西方学术界,中国学术界也是如此,这个就是为什么我说今天教会失去释经权是多么可怕的一个事情。教会甚至在研究教会历史,在陈述基督教思想史的能力和陈述的空间和余地都很小了。

还有一类基本上是比较就学术谈学术的,他对知识的问题感兴趣,纯粹是知识性的梳理。这种学者也是有一部分的,这部分学者试图把两方面的价值观都拿掉,只是想谈论这个问题。这类的学者我觉得还是值得尊敬的,这类学者也不在少数。我读到一些学术论文,特别是西方的学术论文,他们有时候做很纯粹的研究。

第三类天主教特别多,就是非常有情感的进入。天主教因为有大量的修士和神父,包括修女,其实在研究奥古斯丁的圈子里面,天主教的修士、修女、神父是非常有成就的,比如说研究《忏悔录》的达内尔·奥利尔,他就是一个非常出色的非常受人尊敬的,不仅仅是受这些有信仰的人尊敬,同样那些学者们也很尊敬他,他学问很好。还有比如说埃德蒙·希尔,埃德蒙·希尔是把《论三位一体》的拉丁本译成英文本的,英文本有好几个,埃德蒙·希尔的英文本是比较好的。这一类就是西方研究奥古斯丁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群体,是天主教这边。当然,新教那边研究我不知道,但是不大具有群体性。

提问三:章老师,我对教会的释经,我觉得想到现在的新教的教会,教会怎么样才能有释经权?教会释经权您能再解释一下吗?特别是结合当下特别在中国的这种情况。

章老师:关于释经,我想有几个很重要的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学术。你必须得有学术,没学术就无从谈起,奥古斯丁的东西,以前的神学家们都是受最好的教育出来的。

第二个很重要的就是他们对于圣经的熟悉程度,我们真的是没办法想象的,你想想看,奥古斯丁的作品是随时引用圣经的,并且他还能够转化圣经的语言。你读《忏悔录》就很明显,如果他没有引用圣经的语言,他就是在转化圣经的语言。他是常常地默想经文,所以真的就是诗篇第1篇所讲的“昼夜思想上帝的律法,这人便为有福”。他真的是圣经在他内心里面了,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我真的是觉得他们是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用在服侍上帝上,就是说他的日常活动基本上都跟上帝相连接的。《忏悔录》的第十卷第二十九节开始他引用了约翰一书,“眼目的情欲,世界的情欲和今生的骄傲”。这里到最后一节到大概42节,他就讲了他自己的日常生活,讲日常生活的时候,他就讲了自己如果有偏好,是思考片刻离开上帝的语言的时候,上帝的默想的时候,他都会觉得是罪。我们今天的生活不是这样的,我们今天生活是分隔性的,这一块那一块。

当然你可以说他是神父,他可以这样,其实我们也可以,如果真的全身心地投入的话,当然不只是圣经了,做事情的时候都在连接上帝,就说人在上帝的历史里面,你就可以看出祂的那种观念,所以正是因为如此才有对于圣经的这种诠释的力量。

释经权不是靠权力,我自封的,我怎么样的,它不是靠这个来的,它真的是一个生命的呈现。

提问四:章老师您好,您刚才讲到一个对我来说非常爆炸性的言论,就是奥古斯丁认为教会甚至创造了圣经,因为这个观点好像在我们新教里面辩论得挺激烈的,到底是圣经的权威在教会之上,还是教会的权威在圣经之上,或者这样说,教会是出于圣经还是圣经出于教会?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奥古斯丁在讨论刚出生没有受婴儿洗的婴儿,他如果夭折了,是否也能够得救?我的理解是,奥古斯丁认为洗礼似乎是一个人得救的一个必要条件,一个婴儿他没有受洗,就不能够得救。

第三个问题是,对于奥古斯丁的观点,我们当抱着怎样的一种心态去来接纳,或者说去来领受?

章老师:我从圣礼这个地方开始,你理解的没错。奥古斯丁认为,没有受洗的人不能进天国,非常坚决,这是他一贯的思想。从他的《论灵魂及其起源》里面,到他驳多纳图派,到驳伯拉纠派,到其他的作品,包括他对于一些问题的回答。奥古斯丁还强调教会之外别无拯救,我们今天都不敢这么说的。教会之外别无拯救,因为教会是这个世界上基督唯一的身体,这个非常的坚决,我们今天没有一个基督徒敢这么说的,没有一个牧师敢这么说的,我们今天发展出的是匿名基督徒。匿名基督徒是另外一个概念,所以你理解没错,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当然你说,我怎么理解,这要讲圣礼,要涉及整个教会大公传统,要涉及教会权柄,你知道教会有什么权柄,耶稣说教会就是赦罪的权柄吗?教会说给了他的门徒赦罪的权柄,教会当然是有这个权力的,这是一个会涉及到大公传统、使徒统绪、主教权威等一系列的教会法规,诸如此类的东西,我们就不展开讲了。

第二个,你讲到的一点就是教会规定圣经,我觉得用另外一个词,就是教会规范圣经,这样可能更好一点。那么教会和圣经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个观点其实巴特也有这个看法,这个观点是我在讲奥古斯丁的时候有些阐发。我想讲一点,就是我们今天使用的神学语言,我们今天使用的基本的解经规范,我们今天所使用的释经的原则,基本上就是大公教会奠定下来的,包括我们今天在读圣经的时候,会说这个是怎么理解,那个是那样理解。这一套的语言,这一套的思维方式,基本上就没有离开过大公教会对圣经的解释。所以在这里面,就是说我们今天其实在教会里面使用的那套语言,基本上就没有越出教父们对圣经的解释。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当时的大公教会就创建了对圣经的解释。你从释经的源头往上面追溯的话,差不多都是这样的。

我们清楚加尔文也好,路德也好,他们两个除了提圣经,提的最多的一个人就是奥古斯丁。你如果看加尔文的《基督教要义》,他除了圣经,就是奥古斯丁。奥古斯丁也是被路德提的得最多的神学家。所以我们今天的释经的传统就是大公教会创立起来的,你刚才讨论的问题,这个问题就说大家都在争论,但是这个争论一定要用历史作为参考去争论,不然的话争论没意思,争论不清楚,你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讲就非常的清楚。你马上就会问大公教会怎么创建对历史圣经的解释,其实也很简单,你回到历史里面就很简单。他最初根据的是使徒们,然后根据的是跟随使徒的那些使徒教父们,比如说依纳爵,比如说坡旅甲,比如说克莱门,在跟随使徒的时候,他们留下了一条规范。这条规范就是所谓的宣信——使徒信经,当然使徒信经的正式形成是相对后面的,但是早期在罗马教会,在公元2世纪的时候,2世纪略早一点就已经有使徒信经的最初版本。这个地方就是使徒统绪规定了圣经的那种解释方式。因此,你如果回过头来看历史,就很清楚了。我们经常通常不看历史,自己在争,你争不清楚的。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学问、学术很重要,它当然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是它能够解决一些问题。

关于圣礼的问题以后有机会再讲。我最近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写了一篇文章,还有一篇文章还没有开始写,但是已经在想。圣礼问题非常重要,我们今天对圣礼弱化了,弱化不只是说变成只有两个圣礼,而且是对圣礼本身的弱化,这是很大的问题,并且圣礼问题一定会涉及三一论问题,所以这个问题几句话是解决不了,然后怎么去展开,我们今天也就不回答了,以后有机会我再讲。

第三部分:讨论

A:我想分享的就是说,之前我在读书的过程当中也是看到有大公性的这种教父,包括以前我认为是天主教里面的,上星期有听过一场关于托马斯·阿奎纳的三一论的讲座,也是基本上都是继承奥古斯丁的三一论。我自己就觉得这种大公教会里面的他们的神学的联动性很吸引我,我现在看很深奥的奥古斯丁的东西,我可以浏览,但是没有办法完全地吸收他的思想的精髓,但是从这种大公教会里面的一些我们所熟知的名字里边,他们在神学领域的一个联动性,我们就可以有一个比较健全的神学观。

无名氏:我是觉得您的分享反映出很多弟兄姐妹的一些思考和需求。最近我们教会有意识在学习早期大公教会时期,特别一些教父们的思想著作。我觉得大家可以读一读教会史、教义史,可以从早期的教父们,甚至更早,到中世纪,一直到现在的教义发展,可以去看产生了哪些神学问题,这样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可能就会解决很多问题。

最近我们在读两本比较好的早期的教义史,推荐给大家,一本是凯利写的《早期基督教教义》,还有一本是帕里坎写的《大公教会的形成》。

其实我的感受是我们很需要对大公教会传统,对早期教父,甚至是对天主教的一些重要的神学家,认真地读一读,好好地了解一下。

B:其实我也看过《论三位一体》,但是没有看下去,因为觉得可能对我来说确实是比较难的。教会会推荐给我们一些书,但很少会推荐早期教父们的书。现在新出的一些属灵书籍,可能是用了现在的语言,解释的更清楚或者更便于理解。早期教父们的书可能更深奥一些,可能还有一些我们不了解的背景,理解起来就比较有困难。我自己没有人带领,很想找到一种学习的方式,能够不要东翻翻西翻翻,形成一个框架,或者不是说读完就丢了或者只留下言片语的东西。

无名氏:谢谢姐妹的分享,其实我们很多事情是逐渐打开的,慢慢形成的。很重要的一点,我们要真的去读教父们,还是需要有一个共同体的,一个人还是不行,最好是由老师带,大家一起读是最好的。另外一个我是觉得我们新教的基督徒们,不管教父的作品有多难,都需要下决心去读。一年读不完就两年,两年读不完就读十年,十年读不完就读二十年、三十年,我们下一代也可以读。但是我们一定要去读,一定要去接上大公教会的神学传统,要不然我们会发现我们会有非常大的一块的属灵资源,我们根本接触不到。

教父们作品是很难,不管从理性上的理解,还是从语言的熟悉程度,还有他们那种灵性的深度,但是恰恰因为难,确实有很多我们非常不熟悉的那些属灵资源需要去挖掘。

还有,我们自己和我们读什么内容是彼此塑造的。我们读现在很好读的那些作品,会塑造我们的信仰经验,反过来,我们会更强化去读那些我们更容易读懂的,容易有收获的。但那些重要的我们不太容易读进去的,我们就放弃了。那我们就忽略了非常丰富的属灵宝库。如果我们说教父的作品很难读,像奥古斯丁,我们努力去读了,慢慢一点一点读懂了,他们的神学和灵性经验会塑造我们,这对我们会有巨大的帮助。

我的建议是如果真的有志于去读的话——当然也不算我的建议,这还是我的老师范老师给我的建议——我还是建议大家先读我推荐的两本教义史,读完了以后,对早期教父神学有一些体会的时候,就深深地抓一个人读进去,就好好的读一读奥古斯丁的一些重要作品。我想慢慢把奥古斯丁读懂了,再进入对早期教父的一些阅读,我想对我们的灵命,包括教会的建造,包括神学造诣的提升都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时间:2022年2月24日
纪要整理:蔡琳、无名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