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博士长期研究希腊哲学和早期基督教思想史,出版作品有《基督教的柏拉图主义》、《救赎:一种记忆的降临》、《希腊哲学的 BEING 和早期基督教的上帝观》、《希腊哲学史》等,并主编“两希文明哲学经典译丛”等多个译丛。这次通过圣山影视网,在圣山研讨会与各位弟兄姊妹朋友分享主题“奥古斯丁三一神学的进路”。
第一部分:主讲一、《诗篇阐释的写作》
奥古斯丁是在391年开始写《诗篇阐释》这本书的,391年他被擢升为司铎,通常说他为神父,397年奥古斯丁成为主教,所以391年奥古斯丁正式由平信徒成为神父。他是388年回到他的家乡非洲的塔加斯特城,在此隐居3年的时间,他和他的朋友们就隐居在庄园,靠着庄严的佃租生活,讨论哲学的问题,讨论神学的问题,讨论圣经。这三年是他的沉寂期,他在世界的舞台上基本上没有特殊的表现,这有点像保罗在蒙召后的状况。奥古斯丁在皈依之后有一些年的时间是一个沉寂期。沉寂期是非常重要的,是生命成熟的必经阶段。奥古斯丁从388年到391年是一个沉寂期,基本上没有什么特别的活动,391年他离开家乡到了希波。奥古斯丁以后成了希波的主教。他刚到希波时,只是要去给他的修院找一块地方。他到了希波的教堂,当时希波的主教年迈,希望找一个助手。那个时期虽然是奥古斯丁的沉寂期,但是大家都知道奥古斯丁,因此当希波主教要找一个助手的时候,大家看到奥古斯丁站在他们中间就欢呼说是奥古斯丁,奥古斯丁就是这样被膏抹为司铎或者说神父。
奥古斯丁写作《诗篇阐释》是在391年开始写的,421年他完成了这部书的写作,奥古斯丁是在430年去世的,所以《诗篇阐释》这部巨作,奥古斯丁写了30年。除了书信,可以说比他所有的作品写作时间都长。奥古斯丁的《论三位一体》写作了20年;《上帝之城》写作了15年左右;《创世纪注疏》写了14年。与伯拉纠的断断续续的辩论,作品差不多写了20多年。而《诗篇阐释》他写了30年,意味着它贯穿于奥古斯丁的中晚年,所以他的中晚年一直跟《诗篇阐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诗篇伴随着奥古斯丁的后半生,是他生命里面充满灵性的一部作品。诗篇是非常能够鼓励弟兄姐妹的,所以诗篇对奥古斯丁非常重要。奥古斯丁自己就在《忏悔录》里说:我的上帝,我读到大卫的诗篇时,我向你痛声直呼,这些诗篇充满了信心,所迸发的挚爱,不给任何的骄傲自私留有余地,在这些诗篇中,我开始向你大声哭求。这些诗篇伴着我使我爱你,这些诗篇也点燃了我,使我想要对全世界诉说,如果可以的话,使这些诗篇成为人性骄傲的救法。这是奥古斯丁在《忏悔录》里面对大卫的诗一个评价。奥古斯丁在这一段话里面看到,诗篇里面流溢着的是上帝的慈爱。上帝的慈爱,使得人,使得奥古斯丁放下了人性的骄傲,他认为上帝的慈爱治疗着人性的骄傲,我们知道奥古斯丁把骄傲看成是所有罪的开始。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奥古斯丁会说骄傲是一种原罪。我们通常会把亚当、夏娃吃禁果看成是罪,那是一个本罪,但是犯罪之前,做出行为之前,他里面已经有其他的罪在里面,这个罪就是骄傲的罪。亚当和夏娃在摘那个禁果的行为之前,有一个意愿在他心里已经发生,就是那个骄傲的东西。魔鬼是骄傲的,魔鬼的骄傲跟人心里面的那个骄傲是一个东西,所以奥克斯丁认为诗篇可以治疗人的骄傲。诗篇之所以可以治疗人的骄傲,是因为有上帝的慈爱。
二、苦难的主题:莫尔特曼的“被钉十字架的上帝”
你现在就会问,上帝的慈爱是什么?这跟我们今天的主题很相关,上帝的慈爱就是跟基督紧密相关。奥古斯丁的《诗篇阐释》里面饱含着各种主题,他的主题里面要从基督论切入进去,所以我们今天要讲的是从诗篇里面的基督论去讲他的三一论。这是非常特别的三一论。三一论就是受苦的基督的三一论。受苦的基督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因为在讨论古典的三位一体的神学的时候,我们很少看到苦难的主题。我们认为苦难成为基督教神学的主题,是要到现代,跟莫尔特曼紧密相关,他写了一本有名的书叫《被钉十字架的上帝》。莫尔特曼之所以有这样的一个独特的看见,跟两次世界大战有关系。苦难的主题就成为神学里面一个很重要的主题。
相比而言,古代的三一神学是不大讲苦难的,而讲爱。讲爱没有问题,奥古斯丁也讲爱,并且从爱出发来讲,但他讲爱的时候,是讲一种仁爱的精神,仁爱的精神就是完全合一的爱。什么叫完全合一的爱?就是说圣父爱圣子的爱与圣子爱圣父的爱是完全一样的爱,就是圣灵之爱,所以圣父、圣子、圣灵是在爱里面合一。仁爱,仁是仁慈的仁,孔子讲的仁就是这个词。仁爱是一种合一性的,是古典的三一神学,尤其是奥古斯丁的三一神学非常突出的一点。古典的三一神学很少讲苦难,所以我们通常会认为苦难是一个现代神学的主题,是一个现代性的主题,是一个有关生命的脆弱、救赎、承受这种痛切的个体性的主题,是非常现代性的一个主题,我们通常是这么看的。但是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奥古斯丁的《诗篇阐释》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就是受苦的基督,这个主题在其他的神学家的著作里很少看到。中世纪的神学家里也看不到,古典的神学家里可以看到一点点,在金口约翰那里可以看到一点点。金口约翰被流放到今天的阿塞拜疆的时候,写了一本书《论神义》,他是从苦难的角度写的。所以古典的基督教神学里面,就我非常有限的阅读,只有这两位神学家是从苦难的角度来解释、去诠释十字架的神学。我们今天要讲的是奥古斯丁的十字架上的基督,基本上在古典、中世纪神学里看不到,虽然路德也讲,但是路德的讲法跟莫尔特曼的讲法不一样。莫尔特曼是批评路德的,莫尔特曼写《被钉十字架的上帝》,他主要是批评路德。奥古斯丁的十字架上的基督跟路德也是不一样的。当然,奥古斯丁的十字架上的基督与莫尔特曼也是不一样的。
我这里讲的内容跨度很大,我稍微收一下,总结一下,我刚才讲在古典的基督教思想里面,也有十字架上的基督的神学观念,这个神学观念是在奥古斯丁的《诗篇阐释》里面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呈现,而这个呈现在我看来甚至比莫尔特曼的呈现还要精彩,是第一个我要讲的。
第二个,在十字架上的基督里面有一个三一论。这个三一论跟莫尔特曼的三一论是不一样的,这是我前面讲的一大段的一个总结,有两点,这是我今天讲的第二个内容。
三、奥古斯丁的“十字架上的基督”
第三个内容,我要提一下,上次某人邀请我分享的时候我讲了一个方面,有一个朋友提了一个问题,当时我没有回答他,但我今天回答他,如果他今天在场的时候可以听到我的回答。我提到一点,就是圣经里面的每一个字,圣经里的每一句话都是指着上帝自身说的。也就是说圣经里的话是上帝的自我启示,所谓自我启示就是指着他自身说的,巴特也是这么看的。这句话怎么理解?我讲这句话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指着上帝他的本体自身来说的,比如说上帝自称是公义的、怜悯的、大有能力的、荣耀的、慈爱的,都是指着他自身的本体来说的,同样他讲圣父、圣子,大家如果看约翰福音就会看到特别的所谓内在三一。耶稣在被钉十字架之前的讲道,应该是在约翰福音17章,这里面特别强调了很多的讲法,“我在你里面,你在我里面”,非常强调圣父与圣子的关系。并且后面讲到,我如果不去,保惠师就不会被差来,那就讲到与圣灵的关系。所以在圣经里面一个很重要的信息是“上帝指着自己说”,上帝指着自己说又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圣父、圣子、圣灵的位格之间的关系,这是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是上帝的本体性,公义、慈爱、大能、右手、审判,是指的他自己的本体性说的,这是一点。第二点,我所说的“圣经每一句话都指的上帝自身说的”,另外一个意思就是指着上帝与人的盟约关系,其实是指着与亚伯拉罕的盟约,指着与挪亚的盟约,指着与以色列人的盟约,然后后面指着与外邦人的盟约,与普世万民的盟约来说的,所以圣经的另外一部份,就是每一句经文都指向了上帝本身,就是从盟约关系来说。从盟约关系来说意味着也是从三一论来说的。从三位一体的观念来说,是从经世的原则来说的,经世就是安排的意思,经世这个词在希腊文里面就是安排,救赎的安排,所以,经世原则指的是一个救赎性的安排。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圣经的每一句话都指着两方面来说,第一个指着上帝的位格性关系和祂的本体性来说,第二个是指着祂与人的盟约关系来说,就指着祂的救恩关系来说,叫经世原则。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圣经是上帝的自我启示,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这就是我今天回应上一次有个朋友问我的问题。
我今天要从诗篇的角度来解释奥古斯丁的观念,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我要讲的是奥古斯丁的十字架上的基督的观念与莫尔特曼的区别。莫尔特曼的十字架上的上帝是什么意思?我们要注意,当莫尔特曼说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不只是基督而是上帝的时候,他有一个基本观念是强调受苦的不只是圣子,受苦的还有圣父。我们通常认为在十字架上受苦的只有圣子,圣父不在十字架上受苦。那么这个观念是莫尔特曼的一个贡献,也是莫尔特曼的引起争议的地方。如果你念基督教神学,你就知道历史上有一个异端叫圣父受苦说。圣父受苦说,在早期基督教传统里面,指的是圣父被钉在十字架上。当然这是错误的。莫尔特曼的被钉十字架上的上帝,当然不是说圣父被钉在十字架上,而是说基于圣父和圣子的位格关系是不能分离的,因此圣子在十字架上受苦的时候,圣父也是感受到痛苦的,圣父也在痛苦中,所以上帝的三个位格都承受了这个痛苦,这个扩展出一种处境性的理解。犹太人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中,当他们被送进焚烧炉、当他们被绞死时,他们在问,上帝你在哪里?我们在受苦时你在哪里?仿佛上帝跟这个世界没有关系。但是透过莫尔特曼这个理论可以看到,当人在受苦时,上帝也在承担了这个痛苦,这样一个理论能够用来矫正路德的十字架上的基督。因为路德的十字架上的基督似乎在说,在十字架上受苦的只有基督,而圣父与此无关。莫尔特曼写《被钉十字架的上帝》,有一部分是指向路德的十字架的上帝观念。这是我要讲的第三点。
我对第三点做一个概括。第一,圣经是上帝的自我启示,圣经的文字是关于上帝本身的,怎么理解这句话?我又说分为两点。第一点,圣经是关于圣父、圣子、圣灵的位格间的关系,这在圣经里面有清清楚楚的意涵,第二点,圣经包含着上帝的本体性,智慧、公义、仁慈、怜悯、降卑、俯就、十字架、能力,这些都是关于上帝的本体性,所以圣经的文字指向这方面。另外,圣经的文字指向与人的救赎关系,就是盟约关系,就是经世的观念,因此圣经里面的文字是关于上帝的自我启示。这是我第三点里面讲的第一点。第二点,我要把莫尔特曼的被钉十字架的上帝的观念拿出来。莫尔特曼的被钉十字架的上帝,包含着一个批评或者说它包含着对于路德的一个矫正,路德讲被钉十字架的基督,路德没有说被钉十字架的上帝。莫尔特曼认为,路德的这个观点,圣父像是一个旁观者,因此将之类比于苦难里面的人们,比如说今天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很多犹太人被处死,那么上帝是不是一个旁观者?如果上帝是个旁观者,跟上帝的本体性岂不是违背的吗?他的怜悯、慈爱在哪?莫尔特曼从被钉十字架的上帝来告诉我们,在圣子受苦的时候,圣父也是同受痛苦的。为什么?因为圣父和圣子是在一个紧密的位格关系里面。同样,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人受苦的时候,上帝是不是一个旁观者,是不痛苦的呢?那也不是。所以他们用他的理论来解释,受苦的上帝才会带来盼望,所以莫尔特曼接下去会写《盼望神学》。他有本书叫《盼望》,关于盼望神学。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理论在三一论这个地方。所以三一论很重要,大家千万不要认为说三一论就是圣父、圣子、圣灵,祂是一位上帝,又是三个位格,然后自己都不懂是啥意思。这和他后面扩展出的社会性的、文化性的、生命性的东西是有着很重要的区别的。三一论不一样,它的区别,它的文化性、生命性、教会性也会不一样的,这个是莫尔特曼,我刚才讲了两点,这两点会成为我分析奥古斯丁的《诗篇阐释》里面的被钉十字架的基督的一个背景。
我接下来又要回到奥古斯丁。回到奥古斯丁,就回到《诗篇阐释》,因为《诗篇阐释》里面的观念,跟奥古斯丁其他作品里面的三一论的观念有一些不同的地方,但是你也不能说它不同。我们可以说是侧重面有些特别。大家如果读《论三位一体》这本书,可以看到这本书是一个一般性的论证,一般性的阐释,这阐释是一个人类学的阐释,就是我上次讲到的,要透过人的灵魂,透过身体去诠释上帝的形象和三一的形象。当然这个诠释里面有非常特别的东西,这个我们这里就不讲了。
在奥古斯丁其他的神学作品里面,他对于三一论的诠释有侧重点上的不同,比如说我们今天讲的,《诗篇阐释》是一个十字架的基督的观念,如果读他的《约翰福音诠释》,你会读到圣礼基督论,圣礼基督论就是我们讲的圣餐。圣礼基督论是非常重要的,非常有意思的一部分。因此,我们读神学不要把自己给读傻了,读神学,不能把自己读成非常的教条,神学里面是有很活泼的东西的,神学是一种生活,是一种灵性的生活,因此我们要去尽量扩张神学的境界。所以下面我就来讲《诗篇阐释》里面的受苦的基督。我们还是要先回到一个最基本的点,就是我一开始就讲的,奥古斯丁的三一论有一个立足点,就是仁爱。奥古斯丁认为上帝的爱跟我们人的爱之间是不同的,上帝的爱是仁爱。仁爱就是合一性的爱,只有合一性才给人带来安慰,才给人带来扶持,才给人带来盼望,不合一、冲突就是带来绝望。你看今天的战争,俄乌战争,那给多少人带来了死亡?不合一就带来绝望,同样是斯拉夫民族,又都是东正教的,为了什么在那打仗?你可以看到人的分裂是很快的,有一点就可以全部分裂了,分裂的结果就是死亡。人类的分裂当然也是由于爱,人类的爱是爱自己。我们所有人都免不了爱自己。奥古斯丁绝不否定对自己的爱,奥古斯丁认为上帝也不否定人对自己的爱。但是,你不能爱自己超过你所当爱的。比如说我也爱自己这张脸,但我不能爱我自己的这张脸超过我所当爱的,我把我所有的精力都对付我这张脸。我们人经常干这种事情。我有一次从外地坐火车回来,上车的时候,有个姑娘上来了,坐在我的边上,她一上来就掏出一个袋子,袋子里面装满了化妆品,她先拿出镜子,对着自己的镜子看,对自己的脸很不满意,然后掏出一把刷子刷脸,刷了之后开始掏出各种的调料,各种的胭脂,各种的粉,我也说不上来,我根本就没用过这些东西,然后对自己不断地描。一直从上车的那个站描到杭州东站,描了两个多小时,我下车了,她继续描,你看就是人对自己的爱,超过了这张脸所当爱的。我们经常不是这样子吗?这个就是人的爱,但是仁爱不是这样子,仁爱是合一性的,所以它才是带来和平和永生的。奥古斯丁是从这个地方出来开始讨论的,《论三位一体》这部作品有一个立足点,这个立足点是奥古斯丁三一神学的一个基础。仁爱原则是奥古斯丁所有的作品里面都有的,这个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们要注意,奥古斯丁在《诗篇阐释》里面就强调了,仁爱有一个特征,就是十字架的特征,这是你在奥古斯丁其他的作品里看不到的。你在《论三位一体》,你在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你在他的《上帝之城》里面,你在他的《约翰福音注释》里面,你在他的《原罪论》里面,你都没有看到过说奥古斯丁强调的仁爱里面的十字架特征。十字架特征就是牺牲的特征,就是十字架是一种限制,那大家要注意,献祭这个观念又被现代的社会科学重新拿出来讨论。最近似乎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了一本书《论牺牲》,论牺牲就是论献祭。所有的文明都是有献祭的,都是从献祭开始的,古代就有献祭。在一个政党的理念里面,在政治里面也有献祭的,人要把自己给献上,为了一个东西要把自己给献上,献上就是委身了,委身其实是一个献祭的特征。但是要注意的是,这个献祭的特征就是十字架的特征,所以奥古斯丁就从献祭的角度,从牺牲的角度去讨论十字架的仁爱的特性。
他在讨论的时候,引用了《诗篇》,奥古斯丁用的《诗篇》跟我们和合本的诗篇是有所不一样的。这个大家一定要注意,所以,如果你要翻译奥古斯丁的作品,尤其是他的早期涉及旧约的作品,你一定要从拉丁文直译,你不能从和合本把它抄过来,那就不对了。因为他的圣经跟和合本有些地方有很大的出入,有些地方是比较微小的出入,大多数是一样的。所以这是第一个方面,他解释的诗篇第5篇第13节,第五篇第13节里面。他就讲到诗篇,说“他在其中预备了死亡的器械,也为那些燃烧的人设计了他的箭”。奥古斯丁在这些经文里面,注意到三个很重要的东西。和合本跟奥古斯丁的诗篇差不多是刚好递减的。大家要注意,递减就是说,奥古斯丁那边是第5篇的话,和合本一般是第6篇。所以圣经的分解还有些不一样,我们了解就行了。这里面就提到了三个东西,一个东西是箭,一个是爱,一个是燃烧。奥古斯丁解释说箭、爱、燃烧是什么意思。首先,奥古斯丁分析说燃烧的利箭包含着牺牲,燃烧起爱的牺牲。任何的牺牲里面都有爱,任何的牺牲都包含着对别人的爱,牺牲不可能是对自己的爱。保罗讲得很清楚,保罗说我们没有人愿意为别人牺牲,这样的人是很少的。但是仁爱就是为别人牺牲的爱。基督就是献给上帝的牺牲,他引用了罗马书的8章35节、38节至39节,他说“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难道是患难吗?是困苦吗?是逼迫吗?是饥饿吗?是赤身裸体吗?是掌权的吗?是有能的吗?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是高处的是低处的”,所以他在这里面就提到了牺牲的爱。这种牺牲的爱跟基督相关,因为在世界上唯有基督是为人牺牲了的。奥古斯丁又说,诗篇5章13节里面说,他在其中预备着死亡的器械,因为那些人设计的利箭,那指的是一个牺牲的爱,指的就是基督。我们通常也会认为说,圣经里面有基督的预表。我们通常找预表,经常找的就是这些经文指向基督,预表基督。我们仅此而已。但是你要注意,奥古斯丁不会停留在这个地方。他会强调预表里面丰富的含义。这个丰富的含义就在牺牲里。这个很重要——丰富的含义在牺牲里。并不是如我们所说,只要指出说挪亚方舟预表教会,挪亚方舟预表基督就觉得满足了,这样读得很肤浅。奥古斯丁不是这样。你要往里面去走,往里面去走就意味着你对爱理解得更深刻,你就得去理解牺牲。所以在这里面,燃烧、箭、爱都指向牺牲,正是这种牺牲使得我们不与神的爱隔绝。我们本来是与神的爱隔绝的。因为爱里面有一种指向自身的欲望,就是一种骄傲,使得我们与 神隔绝。原来我们的爱是使我们与神隔绝的,但是只有牺牲的爱才不会使我们与神隔绝。然后奥古斯丁强调一点,他说箭是在燃烧的。箭是在燃烧的这一点特别重要。对人来说,基督是一个燃烧的箭,同样祂也使别人燃烧。这里强调燃烧,为燃烧的人设计的箭。燃烧的人是什么意思?燃烧的人还包含一个意思,指的是使徒们,也就是指祂的门徒们,指的是那些爱上帝的人。所以燃烧的箭不仅是牺牲的爱,而且使得一个追随基督的人也燃烧起来,成为一个更大的牺牲,所以就是基督信仰里的爱里面的慷慨。当我们去谈论牺牲的爱的时候,你要注意那个慷慨的特征,什么叫慷慨?中国人讲爱是讲回报的。但是慷慨不是回报,慷慨是不要回报到人身上。什么叫回报?人家还给我一个礼物,回报是爱回到同一个人身上。慷慨是什么?慷慨的爱强调的是爱要像漏斗一样的到别人身上去,比如说有一个人把爱给我了,我不需要把爱还给他,我要把我的爱给我身边的人,所以基督把爱给了祂的使徒,使徒把他的爱当然不是回报耶稣基督,而是把爱给了生病的人,比如说他们周游四方,比如说保罗三次传道,可以说在当时罗马,跑去了很多地方,所以慷慨的爱意味在燃烧,一味的燃烧。燃烧的时候是痛苦的。你是痛苦的,彼得的痛苦不同,彼得也是痛苦的,但是慷慨是为爱受伤的箭,而不是为罪所伤害的箭。慷慨是一种被爱所伤害的箭,当然并不是真的伤害,而是说他燃烧自己。奥古斯丁引用雅歌2章4到5节,他说,还有什么箭能击中雅歌书中的女子?是他把我带到酒肆里,把我带到蜂蜜中,因为我为爱所伤。
什么叫作谈恋爱?谈恋爱就是你为爱所伤,但是为爱所伤,你甜蜜不甜蜜?为爱所伤是很甜蜜的,谈恋爱的人是一边伤害一边甜蜜,所以叫痛并快乐着。这就是谈恋爱。你可以看到,为仁爱所伤就是痛苦并甜蜜着。因此他并不单纯是痛苦,他也不单纯是甜蜜,但是正是因为这种吊诡性使得这个爱无以言表,使得这个爱就不是这世界上的爱。谈恋爱的时候,你发现你是像生活在一个另外的世界似的。为爱所伤,就是也像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似的。所以痛苦并甜蜜着,是非常特别的一种东西,由此奥古斯丁就解释说箭虽然是死亡的象征,但也是永生的路。箭是死亡的象征,也是永生的路,是伤害也是甜蜜,所以这里准备的死亡的器械,却突破了死亡,死亡的器械却不是走向死亡,被爱所伤的箭从死亡到了永生,这个是奥古斯丁对于诗篇5篇13节的解释。
我总结一下,在这里奥古斯丁的重点是箭、爱和燃烧。首先他就强调,箭指的是基督。箭是一个燃烧的箭。燃烧的箭跟十字架相关,因为任何的箭都是带着死亡的特性的,它是个兵器,它都带着死亡的特性,燃烧的箭更是表示着这种死亡的真实性,死亡的真切性,这是第一点。正是因为如此,它是一个苦难的表达,是一个十字架的表达。第二点,要注意,这个死亡的箭是以仁爱作为基础的一个死亡的箭。仁爱是一个拆除人与人的冲突的爱,仁爱把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给拆除掉。所以死亡是什么?死亡是用仁爱去拆除的。仁爱使得人合一,这是第二个。基督用自己的献祭把仁爱给了人类。给了人类之后祂燃烧,祂也使其他人燃烧起来,就是我刚才讲的慷慨。慷慨非常重要!慷慨是一个传递性的爱,不是一个回报性的爱。人是没有办法回报上帝的,但是人要传递那个爱,就是十字架的含义。为什么每个人都要背负十字架?你把爱传递下去,让别人也燃烧起来。这个就是使徒们、门徒们,他们从这个角度去讲十字架上的基督。所以你会发现奥古斯丁的讲法跟莫尔特曼的讲法是很不一样的,在里面是痛苦并甜蜜着,恰恰是超出了我们通常对于爱的理解。它是一种非常不同的爱,是吊诡性的,它不是世界上来的爱,在世界上的爱不需要痛苦。所以,当一个人在谈恋爱的时候,他一定是在献祭的。你一定要注意,一个人在谈恋爱的时候,就具有某种献祭的特征。大家都谈过恋爱吗?或者正在谈恋爱吗?那你都是有一种把自己献上的经验的。自己献上的经验,那达到什么?达到合一。只有把自己献上才能达到合一,所以这就是一种慷慨的精神。这是奥古斯丁在谈到十字架上的基督的时候首先谈到的一点。
这种十字架上的爱,这种献祭意义上的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我刚才讲到的一个献祭的特点。我刚才也讲到了,是从死亡到复活。死亡到复活这里面,奥古斯丁就特别提到了十字架的复活的特性。复活是一种转换性的力量,所以十字架上的死亡,在奥古斯丁看来有一种转换性的力量,这时候他解释的是诗篇19篇10节。在第19篇里面你会看到一些东西很不一样。它翻译很不一样,抬头是“写给那个终极的目标”,和合本上是没有的,和合本上是写给伶长调什么弦,但是“写给那终极的目标”。那个终极的目标是什么意思?终极的目标是谁?基督是目标。而我们知道谁?保罗在罗马书里面有一句话,“基督是律法的总结”,总结就是目标的意思。基督是律法的目标,基督是律法的目的,就是说律法是指向基督的,那个目的是跟基督相关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奥古斯丁认为19篇指向基督的。19篇里面强调特别多的是献祭,我这里摘了几句话,讲献祭可能跟和合本不一样。
“愿耶和华在你遭难的日子应允你,愿他纪念你一切的供献。愿你的燔祭丰富充实。”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诗篇第19篇讲的是献祭,任何人的献祭都是要指向基督的。在指向基督的献祭里面有一个转换性的力量,要注意,只有指向基督的献祭才有转换性的力量,指向其他的献祭都不具有转换性的力量,其他的献祭都只是指向死亡。如果自己的献祭是指向世界上的事情,付出精力,付出自己的爱,我们都为世界上的事情付出自己。当你单单为世界上的事情付出你的献祭的时候,指向的是死亡,因此它不具有转换性的力量,因为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就是走向死亡。我们在世界上就是从死亡走向死亡的,它就不具有那种转换性的力量,但是你在世界上当献祭指向基督的时候,就具有转换性的力量,所以十字架有转换性的力量,你知道当一个人把自己指向基督的时候,他是在苦难里面的。为什么?每个人都舍不了自己,舍得了自己,就是苦难,但是这个苦难是甜蜜的,这很重要。我们世界上的献祭,当献祭指向世界的时候,是不甜蜜的,它指向死亡吗?他没办法超脱。但是当人在十字架上献祭的时候,苦难就有转换性的力量,因为它指向了永生,指向了生命的丰盛。所以奥古斯丁就引用了诗篇第20篇的解释。第20篇第9节说,“我们要歌颂你的大能,用诗歌来称颂,因为我们要以心灵和行为来称颂和传扬你的大能”。这里,奥古斯丁说,我们要歌颂你的大能,用诗歌来称颂,指的就是基督这个目标。歌颂不只是嘴上唱的歌颂,说的话的歌颂,而且是心的歌颂。奥古斯丁说是心灵的歌颂,只有心灵的歌颂才有行为的歌颂,如果只是嘴巴歌颂那不一定有行为的歌颂。因为有心灵的歌颂才有行为的歌颂,行为的歌颂就是舍弃。所以用舍弃来称述和传扬你的大能,称颂的那个大能就是一种谦卑的力量。一定要注意,谦卑是王,骄傲是死,所以谦卑和骄傲刚刚走在相反的方向。骄傲使人成为罪的奴仆,而谦卑使人成为王,所以十字架上的献祭是一个成为王的转换。这个是奥古斯丁谈论十字架上的基督的一个观念,就是转换的力量。
奥古斯丁继续去谈论转换里面的牺牲,牺牲是苦难的,就是这苦难包围着基督。所以我们接下来要讲第三个部分,就是苦难如何包围了基督,人如何诠释十字架上的基督是被苦难包围着的基督。我们刚才讲了讲了两点,讲了另外一点,就是诗篇第19篇,我们现在来讲奥古斯丁对诗篇第21篇的诠释,和合本可能是第22篇。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奥古斯丁说这个全部都是苦难,诗篇21篇7节说:“但我是虫不是人”。诗篇21篇8至9节是说,“凡看见我的都耻笑我,所有违规的人都耻笑我,他们对我撇嘴摇头,他们不以心说话,只是以嘴唇说话”,这个是诗篇第21篇8至9节。后面他在诗篇21篇3到4节说:“牛犊围着我,他们向我张口”。诗篇21篇15节,“我如水被倒出来,我的骨头都脱了节”。奥古斯丁在这里面,还有诗篇21篇17节说,“犬类围着我,它们成群结队地围着我狂吠,不是为了寻求真理,而是出于它们根深蒂固的恶习。恶党环绕着我,他们扎了我的手、我的脚,是用钉子钉穿了我的手和脚”,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诗篇21篇是一个非常苦难的经文,这个经文就诠释了十字架。并不是某一部分叫做十字架,而是每一层木头都是十字架。我们对十字架的理解在某种程度上是远远不及那些思想家的,我们理解十字架就理解到说我感受到痛苦那就是十字架,而理解到说最后主耶稣为我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就是十字架。奥古斯丁跟我们讲的是,十字架里面的每一寸木头,都是爱,都是苦难,就是他的环绕。十字架是一种环绕。这个环绕就是你脱离不开,就是在环绕里面,全部地被它抓住了。在这里面,奥古斯丁就讲到了它的无所不在和无处不在。
他对诗篇的诠释里面,无所不在又包含了两个方面:第一个是语言上的恶。大家要注意,语言是十字架的苦难的无所不在的表达,因为语言对人构成的伤害是一个永久性的伤害。一定要注意,语言对人的伤害是一个永久性的伤害,我们通常认为说,一个人被砍伤了,那个伤害是永久性,但那个不是永久性的。一个人被砍伤了,当他的伤口愈合的时候,时间过去了,他会淡忘那个痛苦。但是,语言对人的伤害比身体上受的伤害更长,持续的时间可能是十年、二十年。我们自己都有经历的。所以,语言的伤害是一个无所不在的苦难,而且它是在时间性上会超越此刻的一个苦难,语言的苦难是不停留在此刻的苦难。正是因为如此,你可以看到这些人对于耶稣基督的伤害,就是“凡看见我的都嗤笑我,他们对我撇嘴摇头”。大家要注意,苦难里面是嘲笑他作为上帝儿子的特征。这个嘲笑里面包含了很多东西,说耶稣说慌,说你有大能,说你很了不起,你自己以为很了不起,现在什么都没有了,就是说语言里面的嘲笑是一个人变成nothing,变成没有。你一定要注意这一点,我们身体上被人家伤害之后,你还没有变成没有,当我的手指头被割伤的时候,我其他手指头还是完全的,我没有变成没有。但一个人如果劈头盖脸地骂的时候,你就变成没有了。如果你对一个小孩子劈头盖脸地骂,他就变成没有了。如果等会我讲完后你对着我劈头盖脸地骂我,我就变成没有了,我如果没有自我强大的话。所以大家看一下周星驰的电影就知道了,周星驰电影很搞怪,他有一部电影叫《九品芝麻官》,他在妓院里练习骂人的技术,最后把老鸨给骂得个体无完肤,老鸨就变成没有了。所以,语言的伤害是把人变成没有的伤害。这是什么样的苦难啊?什么叫把人变成没有啊?奥古斯丁说,这种苦难在福音书里面有记载,以色列人说让耶和华上帝来救你吧,在福音书里面这样讲苦难,一方面是在嘲笑基督,另一方面是在嘲笑基督与神的关系。他们嘲笑基督与神的关系的时候,他同时是在嘲笑圣父。你要注意,他并不只是嘲笑基督,因为基督说我把自己交在父手里,所以这一个嘲笑指向基督,同样指向圣父,圣父并没有置身事外。并不是像路德所解释,或者说像我们通常理解的就是说教父的神学里面圣父像是很漠然的,圣父也在那帮人的嘲笑之内。全然的上帝、人类的上帝,祂怎么会不经受这种嘲笑?祂同样经受这个嘲笑,那么就有经受痛苦。就是说,仁爱最终以圣父不爱圣子的方式被表达出来。这是何等的吊诡啊!人的嘲笑里面,却有对圣父仁爱的显明。就像那个祭司说,一个人的牺牲要救了一个民族,他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说什么。在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
然后奥古斯丁就进一步去解释,“牛犊围着我,他们向我张口”,在这里面讲的是无所不知的苦难。这个苦难就不是单纯是语言了。“牛犊围着我”就是一个黑暗的攻击。奥古斯丁认为在这里面人就是根据自己的贪婪,根据自己的私欲,这个就是人行为里面的黑暗,这个行为里面的黑暗包围了那个十字架上的基督。所以基督说,“我如水被倒出来,我的骨头都脱了节”。我的骨头就像人没有支架似的。小孩子的骨头很软,他可以爬但是他仍有支架。一个人缺乏支架了意味着什么?我现在到了一个年纪,我的牙齿不大行了,我的牙齿一吃硬的东西就开始感到很痛,我的牙龈不能支撑我的牙齿,那太痛苦了,所以我现在真的是像被叫爷爷的人一样,吃东西得是稀软的东西。支架消失的样子,就是一个人完全被遗弃的感觉。奥古斯丁说我如水被倒出,当耶稣的门徒因恐惧离开的时候,支撑我身体的骨架,也就是我的教会离弃了我。基督来,是要聚集人,要建立教会,但是现在教会离弃了祂,祂的门徒四散就意味着祂的教会离弃了祂,因此苦难在这里是一个行为上的苦难。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行为上的苦难还是语言上的苦难,都是令基督归于无有的苦难,并且是圣父也在苦难之中。因为他们不仅在嘲笑基督甚至也在嘲笑圣父,所以在苦难里面,仁爱以一种被遗弃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苦难是上帝的仁爱用否定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个是奥古斯丁非常重要的一个观点。奥古斯丁说,在这种情况里面,是不是人就放弃了基督了?没有。所以他就进一步解释诗篇21篇15节。诗篇21篇15节说,“我的力量枯干如同土陶罐”。这句话什么意思?我们通常读到这就读过去了。而奥古斯丁说,这句话其实讲的是,我的力量被我的受难燃烧着,但是这个燃烧不像干草的燃烧。当我们用草去燃烧的时候意味着什么?草燃烧的时候会燃烧没了。但是当陶罐放在火里被烧的时候,它烧得越来越硬,所以陶罐具有一个特性,是遇见火反而更加坚固。基督在苦难里面更加坚固。这个解释非常的精彩。奥古斯丁强调说,基督的力量对他的苦难燃烧,却坚固了这个力量,就如同陶罐在火里烧,却被烧得更加的坚硬,而不是像稻草在火里烧,稻草在火里烧就烧没了。所以,在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这里面意味着罪被消灭了,因为陶罐在火里烧的时候,它越来越坚固,为什么越来越坚固?因为罪没了,罪没了它才会坚固。当一个人身上始终有罪的时候,他没有办法被坚固。所以一个义人在苦难中,就如同陶罐在火里被坚固一样。奥古斯丁解释到这里的时候真的是非常的精彩。人不是像风一样可以被吹走的,我记得应该是在希伯来书里面说的,“不会被乱流给卷走”。这世界就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乱流,消费风尚,各种价值观念都是乱流,但是苦难却坚固了火里的陶罐,所以它具有生命再造的力量。奥古斯丁在《诗篇阐释》里面所讲到的,由此你可以看到,十字架的基督里面有上帝的义,上帝的义就是苦难里面的正义。这个正义就是上帝的义,苦难里面的正义就是上帝的伤痕,很艰涩吧?苦难里面的正义就是上帝的伤痕,就是祂肋旁的伤痕。这个伤痕具有治疗人的软弱的能力,治疗那些致死的疾病。真正让我们归入死亡的是罪,不是苦难。真正让人归入死亡的不是苦难而是罪,这非常厉害,这就是上帝的伤痕。
你要注意,这里有圣父的位格在里面。奥古斯丁诠释这个东西时,奥古斯丁说有圣父的位格在里面,就是说,圣父虽然不在十字架上,但是圣父坚固了十字架上的基督,使得这个伤痕具有治疗的力量。
奥古斯丁的基督论是非常丰富的。在基督论里面,可以看到非常现代性的层面,并且不被现代的潮流带着走。莫尔特曼只是回应性的东西,后来就慢慢不被人谈起,但奥古斯丁会不断被人谈起。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认为说,我已经懂得奥古斯丁了,我已经懂得基督教神学教义史了,我已经可以过去了……这就是主教神学跟学者神学的不同。莫尔特曼是一个教授,现在很多神学家都是教授不是牧者,当然他们经历过很多苦难,很多事情。
第二部分:互动交流
问题1:马丁路德的十字架神学与奥古斯丁神学的区别。
章老师:首先,我今天讲的题目,强调一点,奥古斯丁的基督论并不是那么刻板的,不是像基督教神学教义史上写的那么刻板的。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奥古斯丁也有十字架的神学,这是第二点。第三点,他和马丁路德有什么区别,这要从莫尔特曼去看,莫尔特曼的十字架上的上帝是对马丁路德十字架上的基督的批评。为什么莫尔特曼会批评路德呢?因为莫尔特曼认为,路德讲十字架上的基督,没有看到圣父的苦难。莫尔特曼认为,当基督在十字架上受苦时,圣父也是受苦的。所以,莫尔特曼对于路德有一个批评,这个批评后面有一个神学的考虑,例子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人们在受苦的时候会问上帝在哪里,你在诗篇里面也看到好多地方都有,比如诗篇43或44篇,诗篇的作者说,耶和华上帝啊,我向你求主,地上的人都嘲笑我们,你在哪儿啊?你不要沉睡啊!我们也会有这个经验,我们受苦的时候,上帝在哪里?莫尔特曼就用十字架上的上帝来解释这个问题。基督在十字架上受苦的时候,圣父也在受苦,当然祂不在十字架上,不是像路德说的在十字架上受苦的只是基督。这是莫尔特曼的十字架上的上帝的观念。奥古斯丁有另外一个回应,奥古斯丁说,不需要把被钉十字架的基督转换成钉十字架的上帝,没有必要转换,所以在这一点上,他跟莫尔特曼一样,受苦的不只是基督,受苦的也是圣父。这是他跟路德不一样的地方。莫尔特曼和奥古斯丁都认为,受苦的不只是基督,因此奥古斯丁和路德有区别。
第二点,奥古斯丁与莫尔特曼也有区别,因为莫尔特曼要把被钉十字架上的基督转换为十字架上的上帝,非常强调神性的位格。但奥古斯丁说,你不需要去这样解释,奥古斯丁用诗篇来解释说,人在嘲笑基督的时候也在嘲笑圣父。这就是我刚才解释的,这个本身就包含了对于圣父的苦难。所以奥古斯丁在某个程度上来讲,比莫尔特曼与圣经的语言更加一致。莫尔特曼使用了更多人文的语言。他与路德的区别就是受苦的不只是基督,还有圣父。谈三位一体,并不一定要谈圣灵。如果要从仁爱的角度去谈,圣灵就是仁爱。奥古斯丁对圣灵位格有一个解释,圣灵是仁爱,是恩赐,是礼物,当然圣灵也在这里面受苦。所以我刚才提到最后一点,上帝的伤痕就是三位一体的共同的伤痕,这个伤痕坚固了义人,坚固了十字架的救恩,所以我们不需要一定要把它面面俱到地谈到。大家一定要注意,谈论三位一体神学,谈论圣经和上帝启示,并非一定要把每个位格都谈到,那圣经没有讲你怎么去谈呢?你不需要去谈。圣灵就是仁爱,刚才一直在谈论爱,所以不可能与圣灵无关。
问题2;之前听一位东正教的老师讲座,提到约伯记中上帝向约伯显现的形象,是受难的,奥古斯丁有没有这样的观点?
章老师:奥古斯丁对约伯记关心得比较少,基本上我没有看到他对约伯记的解释。非常有意思的是,约伯记的约伯形象不会只出现在约伯记里。奥古斯丁首先没有谈论过约伯记。奥古斯丁谈论过圣经哪些作品呢?我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下。奥古斯丁谈过创世记,他谈论罗马书,他谈论约翰福音,他谈论诗篇,他谈论登山宝训,他对圣经其他篇章经常引用,他对圣经烂熟于心,但他全书阐释的并不多。
问题3:请问研究奥古斯丁《诗篇阐释》的进路大概是什么?
章老师:奥古斯丁的诗篇主题是很复杂的,他写了30年,这30年诗篇鼓舞了他,鼓舞了他的灵性的生命。这个很重要。我刚才讲的只是其中的一个主题,我其实今天没有完全讲,就是只讲了一个主题,因此到现在为止,对诗篇的研究都是非常缺乏的。你要怎么样去进入研究呢?我想第一个需要读了,第二个你可以通过阅读《诗篇诠释》来确定奥古斯丁的几个重大的主题。你可以先确定主题,比如说我刚才确定了基督论的主题。基督论主题我也只是讲了一部分,并不是他的全部,所以你要确定主题。在确定主题之后,我觉得你要结合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要带着信仰,但信仰不能够狭隘,一定要有学术,如果没有学术,信仰就成为你的一个只是把你的教义、把我们所理解的东西呈现一遍而已。所以我觉得还是奥古斯丁的那个原则——以信求知。所以没有什么是特别的进路。
问题4:奥古斯丁对启示录和圣经预言怎么看?
章老师:你如果想了解的话,奥古斯丁也没有正儿八经写过启示录的注解,但是在《上帝之城》里面,我记得第19卷他讲了千禧年的问题。19卷后面基本上都在讲启示录,18和19卷都跟启示录有关系,就是讲到末世的事情。奥古斯丁是一个无千禧年主义者。当然他讲无千禧年主义是有他的原因了,这个就是我讲的,解经并不单纯是一个字词的考究,而是一个后面神学和灵性的的推动,并且扩展了他的神学和灵性。奥古斯丁的解经,基本上是使用神学解经的方法,他也会使用寓意解经,他也会使用文学解经,他也会使用符号解经,但基本上他属于神学解经。
问题5:奥古斯丁从诗篇中获得的怎么样的灵性提升?
章老师:这个问题非常大。我想这个是很好的题目,以后有机会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这个可能要结合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做一些分析。因为《忏悔录》第10卷以后主要是讲创世记,但是他也不断地援引诗篇,《忏悔录》的第一句话是结合了诗篇的两个章节,所以大家去翻开一下《忏悔录》的第一句话,它其实是诗篇的两章的一个结合。所以你可以看到诗篇对奥古斯丁是非常重要的。我因为手边没有《忏悔录》,我凭我的记忆,如果错的的话,请大家原谅。我只是记得《忏悔录》的第一句话就是诗篇。
结束祷告:慈爱的圣父,在十字架上被钉死的主耶稣基督,运行在我们当中的圣灵保惠师,三一真神,我们向你献上感恩和颂赞。你如此爱我们,愿意为我们去经历的那种牺牲和受苦,特别是基督在十字架上为我们献祭,父也同样的在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献祭当中,因着父与圣子的关系而受苦。这样更加帮助我们去体会神那炽热的爱.神啊,感谢你使用奥古斯丁,你宝贵的仆人透过诗篇的阐释让我们更深地经历到、体会到你深深的爱。我们感谢你,求你借着今天的讲座让我们弟兄姐妹对你有更深的认识,有更深的经验,也让我们能够更深地研读诗篇,也让我们更愿意去研读奥古斯丁,你伟大仆人的这样的著作,让我们灵性更加深刻,我们对你自己的认识,我们的神学素养更加的深刻。求你帮助我们,也求你帮助我们弟兄姐妹们在今后的灵修和神学的学习当中不断地进步。谢谢你保守了今天圣山研讨会全程的时间,一切的颂赞和荣耀都归给你。祷告奉主耶稣基督的圣名。阿门!
主题:“诗篇阐释的三一论”
主讲人:章老师
时间:2022年3月24日
纪要整理:蔡琳、无名氏